佛弟子協會

天岳山男眾佛學院-日常記事

   天岳山男眾佛學院位於山水之間,以靜謐優美的自然環境提供修行學子的理想場域。以弘揚佛法、培育僧才為宗旨,學生們在這裡不僅學習佛學經典,更體驗寺院生活的方方面面,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每日的「出坡作務」。所謂出坡,是指參與寺院的勞動工作,以僧團 生活的一部分來沈澱心靈、鍛煉身心。這種修行方式源於中國禪宗百丈懷海禪師,他提倡「一日不做,一日不食」的行修,強調修行與勞動結合,將身心投入勞動中以求自我提升。透過出坡作務,學生們不僅身體力行,也更深入理解佛法的真諦,提升自己的心性。 
出坡作務的實踐與意義   
    在天岳山男眾佛學院,出坡作務被視為日常修行不可或缺的一環。每天清晨,學生們便會開始各自的作務,這些工作包括掃地、清理寺院環境,甚至支援大寮準備齋飯。出坡作務既不分高低,亦無固定崗位,學生們隨著需要流動分配,這不僅考驗體力,也是一種心性的修煉。在炎熱的夏日或寒冷的冬天,無論環境多麼艱苦,學生們都以無怨無悔的心情完成任務,正因如此,許多人從中體會到心無雜念的純粹,這與佛法中所講的「無我」之境不謀而合。 
  百丈懷海禪師的「一日不做,一日不食」教義被天岳山男眾佛學院所奉行。這句話的深意在於勞動是一種修行,透過出坡作務,僧人能夠克服慵懶、磨練意志,進而達到身心的清淨。學生們在做事的過程中,放下自我,不再執著於自我利益,而是轉而思考如何為整個僧團貢獻,這也與佛法中「眾生平等」的理念相符。從日復一日的勞動中,學生們體會到佛法的智慧,並逐漸學會如何在勞動中禪修,讓心靈回歸平靜。
參加佛前大供及五堂功課  
   除了每日的出坡作務,學生們還會參加佛前大供的五堂功課。佛前大供是一種僧眾對佛菩薩的供養儀式,是表達恭敬與感恩的方式。在大供儀式中,學生們需全神貫注,並進行唱誦、禮拜等活動。這種儀式看似簡單,卻需要高度的專注與恭敬。學生們在參加大供時,不 僅學會了如何供養佛菩薩,還學會了如何以虔誠的心對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,這種態度將佛法融入生活,達到修行生活化的目標。  
   五堂功課則是寺院生活中的日常修持,包括晨課、午課、誦經、靜坐和晚課。五堂功課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日復一日地修煉內心,保持正念和清淨心。晨課從清晨開始,這是一種喚醒自我、開啟新一天的修行;午課則在中午,讓學生們在繁忙的作務中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;誦經讓學生們能夠體會佛陀的教誨,靜坐讓他們進入深層次的自省和止觀;晚課則是回顧一天的修行,懺悔過失。這些功課看似繁瑣,卻是天岳山男眾佛學院的學生每日不可或缺的功課,通過這樣的生活節奏,學生們逐漸在心境上獲得提升,並在平凡的日常中找到禪意。
幽靜的學習環境   
    天岳山男眾佛學院也為學員提供完善的生活設施,讓學生在舒適環境中潛心修行。佛學院擁有自修教室、圖書室、會客室等設施,每位學生更擁有全新套房,且每個房間設有專屬個人修行空間。這樣的設計,讓學子能在專屬的空間中進行靜坐、誦經等自我提升的活動,無論是清晨的第一道晨光還是夜晚的清風,都是修行過程中的一部分。 
  佛學院的寮房採光良好、通風暢快,讓人一踏進房間便能感受到自然的氣息,窗外鳥語花香,四季景緻變化萬千,是一處遠離塵囂的修行淨土。這裡的生活樸實而豐富,學生們一面接受佛學教育,一面與自然互動,身心愉悅。在此種環境下,學員們不僅學習佛法的理論,也能經由身體力行,深刻體會佛法的真義。 
    整體而言,天岳山男眾佛學院提供了一個融合學理與實修的生活空間,並藉由寺院的出坡作務、五堂功課等活動,培養學員的專注力與菩提心,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內化佛法的智慧,達到身心和諧。這樣的修行方式,不僅讓學子們能在學習中獲得知識,也讓他們在行動中實踐佛法的教義,成為一位具備知行合一的佛弟子。

分享至 Line facebook